墓道西壁《打猎图》中的《射鹿图》。下载APP“北朝回忆”,扫描上图,就能够看到红衣骑士射鹿动画。图片由浙江大学文明遗产研讨院文物数字化团队供给
2019年底,一座1500年前、我国北朝时期的古墓,把几个时空节点连接了起来:
2019年9月起,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汉唐奇观之北朝回忆”展,初次展现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部分岩画的高保真原大数字化效果。这场展览,将在2019年12月31日完毕。
2019年12月12日~2020年3月12日,山西博物院“壁上天地——山西北朝墓葬岩画艺术展”展开。这场展览,初次将包含九原岗墓葬岩画部分在内的北朝墓葬岩画最高水平原作,大规模展出。
2019年12月15日早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间社村,山野小路两头,隆冬里光溜溜的酸枣树枝,挺立着几公分的粗直长刺,一触即发地对着探路者——忻州市文物考古研讨所所长郭银堂,他开车载着我穿行其间,一路怜惜爱车被荆棘所划。
这野生酸枣偏心的贫瘠荒山,是忻州北朝九原岗古墓群的所在地。
目光跃过北面的槐树丛,才干看到止境有一个高起的巨大土堆。这座覆斗状的封土堆,与地上的触摸平面呈边长大约10米的正方形。
2013年春天,山西大学考古专业的研讨生在做郊野查询时,发现了这座现已被盗的大墓。
2013年6月开端,山西省文物局安排联合考古队,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开掘。
其时,考古学家开端揣度:这座墓室,归于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公元534~550年)至北齐(公元550~577年)前期。
2019年12月15日正午,我站在这座北朝古墓的面前。
从封土堆的正南面,持续向南走30多米,再回身朝向封土堆——我现在的这个视角,正好是2013年考古开掘这座古墓的开口处。
现在,下社村的这座古墓中,现已空空如也。
2014年10月,九原岗墓葬岩画由山西博物院掌管切开,现已悉数搬迁至博物院岩画库施行异地珍存。
可是我的确无缺地看到了墓室被保护性开掘时所呈现的细节。
——这一切,得益于浙江大学文明遗产研讨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在九原岗古墓考古开掘期间,一起把这个地下国际,用现代科学技术精确、无缺地保存了下来。
时隔六年,我问浙江大学文明遗产研讨院文物数字化团队的汪斌,其时在九原岗古墓收集岩画数据的回忆时,他头一句只答复我:“就一个字,冷。”
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其时运用自主研制的第四代岩画收集设备,对墓室中200多平米的岩画进行现场作业,数字化效果的颜色复原度到达97%,精度300DPI,到达笔触等级。
2019年12月27日起,钱江晚报“风趣的科学”栏目联合浙江大学文明遗产研讨院文物数字化团队,推出线上考古探险项目——“口袋文物”系列,将分期论述浙大文物数字化团队记载的文物档案,让您在手机上,就能够随时随地地看到全国际各地爱惜文物的高清信息。
墓主或许是北魏权臣尔朱兆
专家这样猜想,是由于——
岩画中有一只没有画好的鹿
2013年,当九原岗古墓呈现在考古学家面前时,简直现已被盗墓者洗劫一空:墓志不存、棺椁不在、陪葬品根本不存。因而墓葬主人的身份,至今不能承认。
不过跟着考古学家的整理与研讨,越来越多的头绪,能够协助一千多年今后的现代人,从不同的视点一点点勾勒千百年前墓主人的形象。
为什么说它是权贵墓葬
其实,盗墓者早就盯上了这座古墓。
换一个视点看,盗墓者最感兴趣的是研讨史上权贵人物,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盯上在前史上相对“冷门”的非大一统朝代?由于,皇室十分有钱。
公元386年,发迹于草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国,定都平城(现山西大同),闻名的云冈石窟,便是北魏强盛时期开凿的皇家石窟。所以,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不缺钱。
北魏晚期分裂成西魏、东魏。西魏将军宇文泰儿子和东魏将军高欢儿子又别离建立了北周、北齐。
忻州古称肆州,是北朝晚期闻名枭雄尔朱荣的发祥地。
对九原岗古墓主人身份的判别,有一条头绪来自一起代相邻区域的别的一座古墓。
2019年12月8日,山西博物院特展“壁上天地——山西北朝墓葬岩画艺术”展开,我在这儿见到了出土于太原王郭村的北齐娄睿墓的岩画。
1979年,考古学家对娄睿墓进行考古开掘时,一起发现墓志铭,承认了墓主人的身份是北齐东安王娄睿。
北齐上层简直是鲜卑贵族,娄睿宗族也是鲜卑族权贵,姑妈娄昭君的六个儿子四个都是皇帝,娄睿——也不缺钱。
因而娄睿墓从古至今也现已被盗过屡次,古墓中的文物被盗严峻。可是考古开掘作业发现:娄睿墓中的岩画保存无缺。
九原岗古墓和娄睿墓的结构十分类似,岩画体裁上也有许多相同的系统,能够被盗墓者盯上的这座无名氏古墓,考古学家以为,很或许也是其时统治者高氏政权中的尖端权贵墓葬。
进一步的根据,有或许藏在墓道两头、盗墓者一会儿没有办法无缺揭走的墓道岩画里。古代的墓葬里常常保留了人们日子的许多痕迹,以及他们的国际观。
岩画里躲藏的玄机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3号厅的“汉唐奇观之北朝回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岩画数字化效果展现”展览上,观众能够贴着墙上的岩画,看到一场剧烈的围猎:
这幅来自原墓葬西壁《打猎图》中的《射鹿图》部分,原真地呈现在展厅充沛的光线中:画面中一名身先士卒的红衣骑士,已射出一箭,他正预备射第二箭。沿着箭的方向看过去,有两只鹿——一只要角公鹿现已中箭,行将扑倒,另一只无角母鹿仍在奔逃并惊慌后望。
你能够再往前走一步,细心看,就在那只没有中箭的赤色无角母鹿的上方,有一只同样是奔驰状况的有角公鹿被“隐去”了。这只鹿是由于时刻的沉淀而颜色和线条掉落吗?
专家以为不是。有几种猜想,九原岗岩画墓的开掘者之一、考古学家渠传福教授说,画打猎图的这批画家,水平没有那么高,这只鹿有或许是“画得欠好,不要了。”
还研讨者由这条头绪,进一步探究了墓主人的身份有或许是北魏时期的权臣尔朱兆——
这只鹿含糊的原因是画家在画好之后,有意抹去了这只鹿。
这幅《射鹿图》指向特定的某个前史故实,《魏书·尔朱兆传》记载:“尔朱兆,字万仁,荣从子也。少骁猛,善骑射,……荣曾送台使,见二鹿,乃命兆前,止授二箭,曰: ‘可取此鹿供今食也。’遂停马构火以待之。俄然兆获其一。荣欲矜夸,使人责兆曰: ‘何不尽取?’杖之五十。”
尔朱兆善骑射,可一箭毙一命。可是为何成果却是“兆获其一”?答案就在这幅《射鹿图》傍边:
有角公鹿中箭流血行将倒地之后,射手依然搭箭欲射。可是咱们顺着在弦之箭的方向看过去,射手预备射的依然是这只现已中箭的公鹿,却放跑了一只无角母鹿。
由于箭矢射中鹿背却没有深插进去。尽管这只公鹿行将倒地,射手仍是不放心,所以搭箭拉弓预备再补上一箭。
《射鹿图》精确地记载了这个场景,由于这个故事在其时广为人知,并被记载留史。也许是一时失误,画工多画了一只鹿。当发现画面与故实不合之后,他决断地抹去了那只剩余的鹿,甘愿留下一团含糊而略显杂乱的痕迹。
九原岗北朝墓葬墓室内部结构图
《山海经》佚失的图画
学界一向没找到,现在发现——
那一大批神怪或许藏在这儿
1500年前,公元6世纪:此时欧洲正处于最漆黑的中世纪年代;而我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交融时期。
五光十色的新元素,浓缩在九原岗这座古墓的岩画中。墓葬的东、西两壁,别离有四层岩画——从上到下为《升天图》、《打猎图》、《将领图》和《仪卫图》。
先单说说《升天图》。
渠传福教授告诉我,这是北朝墓葬岩画中发现的仅有有无缺的叙事结构有一整套仪程的升天系统。
和古埃及人相同,“事死如生”,也是整个我国古代的掩埋准则、丧葬文明里一以贯之的准则。
人或许会更自在吗?逝世会不会是开释自在的进程?公元6世纪,在这个杂乱哲学出题的思索背面,墓主人正朝着仙界飞去。
50多个神怪,或许是《山海经》的“另一半”
“现在看来,九原岗北朝大墓岩画应该是由一个团队的不同画师共同完成的。”渠传福说,《升天图》是其间绘画水平最高的一部分,有50多个各色神怪,被以为是东魏北齐绘画美术的巅峰之作。
让咱们聚集在墓室东、西壁北侧的一个“升天国际”部分。光线亮起来,形状之精准,线条之洒脱,叫人感到这种美是会呼吸的,此时这1500年前的这些灵魂遽然复活了!
2013年,当神怪们“扑面而来”的时分,作为九原岗北朝大墓的开掘者之一,渠传福还没有立刻意识到,在《升天图》里,成批量地呈现了清晰归于《山海经》的神怪图画,它们是我国人向来了解的风伯,疆良,驳,雨师,毕方,雷公……
“《山海经》先有图后有经,到汉代根本成型。魏晋绘画鼓起,山海经图是其时画家的重要体裁。晋郭璞为《山海经》作注一起,又作《山海经图赞》。陶渊明曾‘流观山海图’,作《读〈山海经〉》诗。
后200年,南朝梁张僧繇制作《山海经图》十卷。宋咸平二年(999年)舒雅据张僧繇本重绘《山海经图》十卷。可是到南宋,姚宽(1105~1162年)在《西溪丛语》说:‘《山海经(图)》《大荒经(图)》,……此书今亡矣。’至此,《山海经图》湮灭在前史长河之中。”渠传福说,寻觅《山海经》的另一半(图画),一向是学界的研讨热门。
九原岗《升天图》的出土,为“寻觅另一半“供给了或许。
“九原岗大墓《升天图》里有一批神怪图画,是现在所见与《山海经》图形联系最亲近和最成系统的考古材料。关于《山海经》的隐秘,或许由此打开了一扇新的探秘之门。”
你看,东壁北边出土了一位像超人相同赤色底裤外穿的神人,他长发后飘,右手攥一口袋,大步流星。
《山海经·大荒北经》说:“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这位正是拎着一袋子风,预备施法的风伯了。
根据材料,长于奔波开道的‘风伯’(亦称飞廉)到南北朝时,已成为我国神话的首要神祇(qí)之一。
外来的畏兽,影响了雷公的形象
别的一个阵营的形象,十分异域。
“你看这个家伙,它显着便是外来的。”被山西博物院的安瑞军教师亲热地称为“家伙”的,是九原岗古墓墓道东壁北侧《升天图》部分里的一只畏兽。他以为,畏兽团队是后来加入到传统的“升天系统”的。
说“这家伙”不是本地的,安瑞军的一个根据,是服饰。
来看东壁上的这头畏兽:
人形兽头,獠牙,(火)焰肩,腿膝盖后侧生茸毛,腹部暴露,首要是肚脐眼,小臂、小腿暴露。
“从秦汉开端,我国前史上就呈现了一套规范的‘升天系统’。”安瑞军这几年做研讨,一个重要的方向便是研讨神兽的形象,他策展了“壁上天地”展览后,自己又特别细心地看了一遍传统神兽和畏兽们的衣服。
“这畏兽,它们上半身都有衣服,腹部、小臂暴露;然后穿一个五分裤,花边儿的,每一个畏兽,动作都不相同、颜色也不相同,可是打扮都相同。”安瑞军说,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里,大量呈现了这类艺术形象。
“可是你看《山海经》里的各种形象各自都不相同,风伯,全身就一个小裤衩,畏兽人家就穿戴衣服。”
渠传福考证,这些畏兽,或许是其时从波斯那儿传过来的形象。“南北朝时期多元文明的聚集,在九原岗墓葬的岩画上有很充沛的表现。”
“可是你会发现这种文明交融还处于一个革新的时期,畏兽这种形象,还没有和原有的升天系统特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
安教师说的这些家伙,还在影响着“本地郎”。
有一个根据是岩画上的雷公。
雷公,名出《楚辞》。本来《山海经》中称雷公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王充《论衡》也说雷公是人形,“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后来东晋文学家干宝在《搜神记》里描述雷公其似猴:“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家畜,似弥猴”。
可是九原岗墓葬岩画上的雷公:环眼獠牙,肩生火焰,左手握锤,作伐鼓之姿,要打雷了。
这家伙,不像人,也不像猴,但你看他眼熟吗?
对的,和上面畏兽像极了。渠传福说,“北朝雷公形象的改变,正阐明此时期的神怪,不只在内容上混合,并且人物图画上亦在中西杂糅,构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模式。”
【观看攻略:请把手机横过来】
(原标题《从杭州到忻州 小时新闻给你看——1500年前的隐秘》。修改陈颖)